要预防温度裂缝和漏浆同时出现,需从控制混凝土温度、提升模板质量与密封性、优化混凝土性能、改进施工工艺以及加强养护监测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详细介绍:
控制混凝土温度
选用低热水泥:低热水泥在水化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较少,能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例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低热水泥,相比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水化热可降低20% - 30%。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使用低热水泥可显著减少因温度升高导致的裂缝风险。
控制原材料温度:在炎热季节施工时,应对砂、石等骨料进行遮阳处理或喷洒冷水降温,以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同时,搅拌用水也可采用地下水或加冰搅拌的方式降温。一般来说,将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控制在25℃以下,可有效减少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降低温度裂缝的产生几率。
添加缓凝剂:缓凝剂可以延缓混凝土的水化速度,使水化热释放更加平缓,避免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例如,木质素磺酸钙等缓凝剂,可根据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施工要求合理添加,延长混凝土的初凝和终凝时间,为热量的散发提供更充足的时间。
提升模板质量与密封性
选用优质模板:采用刚度大、平整度好的模板,如钢模板或优质木胶合板。钢模板具有强度高、不易变形、周转次数多的优点,能保证混凝土成型后的尺寸准确和表面平整;优质木胶合板则具有重量轻、拼接方便的特点,但需注意其防水性能。
加强模板拼接密封:在模板拼接处,应使用密封条或密封胶进行密封处理,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漏浆现象。例如,在钢模板的拼接缝处粘贴橡胶密封条,能有效阻止混凝土浆液外漏;对于木模板,可在拼接缝处涂抹密封胶,确保拼接紧密。
固定模板牢固:在模板安装过程中,要确保模板的支撑系统牢固可靠,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模板变形或移位而导致漏浆。可采用对拉螺栓、斜撑等加固措施,保证模板的整体稳定性。同时,要定期检查模板的固定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松动或变形的问题。
优化混凝土性能
合理设计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因为水泥用量过多会导致水化热增大,增加温度裂缝的风险。例如,可采用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的方式,替代部分水泥,既能降低水化热,又能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添加减水剂:减水剂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和易性,同时降低水灰比。较低的水灰比能使混凝土更加密实,减少内部孔隙,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例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可在不增加水泥用量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掺入纤维材料:在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等纤维材料,可以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韧性,有效抑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纤维材料在混凝土中形成三维乱向分布的网络结构,当混凝土受到拉应力作用时,纤维可以承担部分应力,阻止裂缝的扩展。例如,在道路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磨性能。
改进施工工艺
分层分段浇筑: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或长结构混凝土,应采用分层分段浇筑的方法,控制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和间隔时间。分层浇筑可以使混凝土内部的热量更好地散发,降低温度梯度;分段浇筑则可以减少混凝土的一次性浇筑量,避免因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导致的裂缝。例如,在基础混凝土浇筑中,可将基础分成若干段,每段再分层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30
- 50cm之间。
控制浇筑速度: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会导致模板受力不均,增加漏浆的风险;同时,也会使混凝土内部热量积聚,增大温度裂缝的产生几率。因此,应根据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模板的承载能力,合理控制浇筑速度。一般来说,每小时的浇筑高度不宜超过1.5m。
振捣密实: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要确保振捣棒插入深度合适、振捣时间充足,使混凝土充分密实。振捣不密实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孔隙和薄弱部位,容易引发漏浆和裂缝。例如,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应快插慢拔,振捣点间距不宜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每个振捣点的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无气泡冒出、表面泛浆为宜。
加强养护与监测
及时覆盖保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用塑料薄膜、草帘等材料进行覆盖保湿,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过快蒸发。保湿养护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同时也有利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例如,在夏季高温季节施工时,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双层塑料薄膜,并定期喷水保湿。
控制拆模时间:拆模时间过早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受到外力作用而出现裂缝,同时也会增加漏浆的风险。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增长情况和环境温度,合理确定拆模时间。一般来说,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方可拆除侧模;对于承重模板,拆除时间应更长。
温度监测与预警:在混凝土浇筑和养护过程中,应安装温度传感器对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温度变化超过预警值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如采用通水冷却、表面保温等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度梯度,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