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斜面分层浇筑时避免冷缝产生,可从施工安排、混凝土性能调控、浇筑工艺优化以及现场监控这几个关键方面着手:
施工安排方面
合理规划浇筑顺序与分区:依据结构特点和斜面坡度,把浇筑区域划分成合适的小块。比如对于大型的斜面结构,可按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划分一个浇筑带。这样能保证每个区域内的混凝土浇筑可以连续进行,避免因区域过大导致浇筑时间过长而产生冷缝。像在一个长30米、宽10米的斜面屋顶浇筑中,每隔5米划分一个浇筑带,每个浇筑带的混凝土能较快完成浇筑。
精确计算浇筑量与时间:在浇筑前,要根据混凝土的供应能力、浇筑速度以及结构体积,精确算出每个浇筑层或浇筑带所需的混凝土量,同时规划好浇筑时间。例如,已知混凝土供应速度为每小时20立方米,某个浇筑带体积为100立方米,那么预计浇筑时间为5小时,要确保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该浇筑带的浇筑,防止因时间过长出现冷缝。
做好设备与人员调配:保证搅拌机、运输车、振捣器等设备数量充足且性能良好,同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明确各岗位职责。比如,安排专人负责混凝土的运输调度,确保混凝土能及时供应到浇筑现场;振捣人员要分工明确,保证每个区域都能得到充分振捣。在高峰浇筑时段,可适当增加设备和人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混凝土性能调控方面
添加缓凝剂:在高温季节或长距离运输、长时间振捣的情况下,混凝土容易初凝。此时可掺入适量的缓凝剂,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但缓凝剂的掺量要经过试验确定,过量掺入会影响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例如,在夏季高温时段进行斜面分层浇筑,通过试验确定掺入0.03%的缓凝剂后,混凝土初凝时间可延长2
- 3小时,为浇筑争取了更多时间。
优化配合比:通过调整水泥用量、水灰比、外加剂种类和掺量等,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合适的配合比能使混凝土在斜面上顺利流动和振捣,减少浇筑时间。比如,增加减水剂的用量,可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使混凝土更容易在斜面上铺展,从而加快浇筑速度。
浇筑工艺优化方面
控制浇筑速度与厚度:浇筑速度要适中,既不能过快导致混凝土来不及振捣密实,也不能过慢使下层混凝土初凝。一般来说,斜面分层浇筑时,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0 - 50厘米为宜。例如,在浇筑一个坡度为1:2的斜面时,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40厘米,能保证混凝土在初凝前完成上层覆盖。
采用分层分段浇筑法:将斜面结构分成若干层和若干段进行浇筑。先从斜面底部开始,逐层向上浇筑,每层浇筑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段的浇筑。这种方法可以使混凝土热量及时散发,减少温度应力,同时保证浇筑的连续性。比如,对于一个高3米的斜面结构,可分成6层,每层高度为0.5米,每层再分成2
- 3段进行浇筑。
加强振捣:振捣要密实,保证混凝土内部气泡排出,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要做到快插慢拔,振捣点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例如,振捣器作用半径为30厘米,那么振捣点间距应控制在45厘米以内。在斜面交接处和钢筋密集部位,要特别加强振捣,防止出现空洞和冷缝。
现场监控方面
实时监测混凝土凝结时间:在施工现场,安排专人使用贯入阻力仪等设备,定时测定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根据测定结果,及时调整浇筑速度和施工安排。如果发现混凝土凝结时间缩短,要加快浇筑速度或采取其他措施,如增加缓凝剂用量。
观察混凝土外观与状态:浇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混凝土的外观和状态。如果发现混凝土出现离析、泌水等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配合比或进行二次搅拌。同时,要注意观察斜面表面是否有冷缝迹象,一旦发现要及时处理,如在冷缝处进行补浇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