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捣时避免气泡聚集在斜面某些区域,可从振捣设备选择、振捣操作、施工配合及材料控制等方面着手:
振捣设备选择
合适的振捣棒类型:根据混凝土的性质和斜面的坡度,选择合适功率和频率的振捣棒。对于低坍落度、粘性较大的混凝土,应选用功率较大、频率较高的振捣棒,以确保能充分振捣密实,使气泡顺利排出。例如,在浇筑高强度、低坍落度的混凝土斜面时,使用频率在15000
- 20000次/分钟的插入式振捣棒,能更好地将气泡振出。
振捣棒直径与长度:振捣棒的直径和长度要与浇筑层厚度和斜面尺寸相匹配。一般来说,振捣棒直径不宜过大,以免在斜面上操作不便且难以深入混凝土内部;长度要能保证覆盖到斜面的各个部位。比如,对于厚度为30cm的斜面混凝土浇筑层,可选用直径为50mm、长度为600mm的振捣棒。
振捣操作要点
分层振捣:在斜面上进行分层浇筑时,要分层振捣,每层厚度不宜超过振捣棒有效作用长度的1.25倍。振捣时,将振捣棒垂直插入下层混凝土50
-
100mm,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同时使气泡能从下层混凝土中排出。例如,若振捣棒有效作用长度为300mm,则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应控制在375mm以内。
快插慢拔:振捣棒插入混凝土时要快,以迅速将振动力传递到混凝土内部;拔出时要慢,让混凝土有足够的时间填充振捣棒留下的孔洞,避免形成气泡聚集的空洞。一般来说,插入速度可控制在每秒10 - 20cm,拔出速度为每秒5 - 10cm。
均匀布点:在斜面上合理布置振捣点,确保每个部位都能得到充分振捣。振捣点的间距应根据振捣棒的有效作用半径确定,一般为300
- 500mm。对于斜面的转角、钢筋密集等特殊部位,要适当增加振捣点,加密振捣。例如,在斜面与竖直面的转角处,振捣点间距可缩小至200 -
300mm。
控制振捣时间:每个振捣点的振捣时间要适中,一般为20 - 30秒。振捣时间过短,气泡无法充分排出;振捣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混凝土离析,反而使气泡聚集。可以通过观察混凝土表面是否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浆等情况来判断振捣是否到位。
施工配合
与浇筑过程配合:振捣要与混凝土浇筑过程紧密配合,避免出现浇筑速度过快,振捣跟不上而导致气泡聚集的情况。在斜面浇筑时,应根据振捣设备的性能和振捣能力,合理控制浇筑速度。例如,当使用一台插入式振捣棒时,每小时的混凝土浇筑量不宜超过10立方米。
多设备协同:对于大面积或坡度较大的斜面,可采用多台振捣设备同时作业,提高振捣效率,确保混凝土能及时振捣密实,减少气泡聚集的可能性。在协同作业时,要注意各振捣设备之间的间距和振捣范围的衔接,避免出现漏振或重复振捣的现象。
材料控制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合理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减少混凝土中的含气量。可以通过控制水泥用量、选择合适的外加剂等方式来实现。例如,减少引气剂的用量,避免因引气过多而导致气泡在斜面上聚集。同时,要保证混凝土的砂率适中,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便于气泡排出。
控制骨料质量:选用级配良好、粒形规则的骨料,避免使用过多针片状颗粒的骨料。针片状颗粒过多的骨料会使混凝土内部孔隙增多,不利于气泡排出。在骨料进场时,要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