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预防施工缝渗漏水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施工缝位置与形式的合理选取
位置选择:施工缝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如墙体的转角处、门窗洞口边缘等。避免将施工缝留在混凝土底板上或在墙上留垂直施工缝,以减少渗漏水的风险。
形式选择: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缝形式,如企口缝、平口缝等。企口缝的接缝面应相互错开,以增加新旧混凝土的粘结面积,提高抗渗性能。
二、施工缝表面处理与清理
凿毛处理:在施工缝浇筑新混凝土前,应对旧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凿毛深度一般为1~2mm,凿毛面积应达到100%。凿毛后应清理浮浆颗粒,确保新旧混凝土能够充分接触和粘结。
杂物清理:在支模和绑扎钢筋过程中,应防止锯末、铁钉等杂物掉入施工缝内。浇筑前,应仔细检查施工缝内是否留有杂物,并清理干净。
三、止水带与防水材料的正确安装
止水带安装:对于需要设置止水带的施工缝,应确保止水带安装位置准确、牢固。止水带应沿施工缝全长连续设置,不得有断裂或破损现象。同时,应确保止水带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牢固,防止因粘结不牢而导致渗漏水。
防水材料使用:在施工缝处涂刷防水涂料或铺设防水卷材等防水材料,可以增强施工缝的抗渗性能。防水材料的选择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确保涂刷或铺设质量。
四、混凝土浇筑与振捣的严格控制
混凝土浇筑:在浇筑新混凝土时,应确保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坍落度适中。浇筑过程中应避免混凝土离析和泌水现象,确保混凝土能够均匀、密实地填充施工缝。
振捣密实:振捣是确保混凝土密实度的关键步骤。在振捣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振捣设备,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振捣。振捣时间应足够长,以确保混凝土内部气泡排出、密实度提高。同时,应避免过振导致混凝土离析和泌水。
五、后期养护与检查
养护措施: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期间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避免干燥开裂。养护时间应根据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确定。
检查验收:施工缝处理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检查内容包括施工缝位置、形式、止水带安装、防水材料涂刷或铺设质量以及混凝土密实度等。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和整改。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选取施工缝位置与形式、严格处理施工缝表面、正确安装止水带与防水材料、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与振捣以及加强后期养护与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施工缝渗漏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