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水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免受水分侵蚀、保证室内干燥和舒适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对建筑防水设计的详细阐述:
一、设计原则
建筑防水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原则:防水设计应全面考虑建筑物的各个可能渗水部位,包括屋面、外墙、地下室、卫生间等,确保整体防水性能。
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节点部位的特点和渗水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水措施。例如,屋面节点需考虑排水坡度、防水层收头等问题;外墙节点则需关注穿墙管道、外墙孔洞等部位的防水处理。
耐久性原则:选用的防水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耐候性,能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防水性能。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防水效果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防水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关键节点防水设计
屋面节点防水设计
檐口:采用凹槽收头方式,将防水层压入凹槽内并用密封材料封严。檐口下端应做鹰嘴和滴水槽,以防止雨水倒流。
天沟、檐沟:合理设计排水坡度,确保雨水迅速排出。防水层应连续铺设至沟底上翻至外侧顶部,并用金属压条钉压、密封膏封严。
水落口:选择与防水材料相适应的水落口配件及管径,确保水流畅通无阻。在水落口与基层交接处设置凹槽并用密封材料嵌固。
泛水:确保泛水高度足够,防水层应连续铺设至泛水高度以上,并采用金属压顶或合成高分子卷材压顶处理以提高防水效果。
外墙节点防水设计
穿墙管道:在管道周围设置凹槽并填嵌密封材料,确保管道与墙体之间无缝隙。同时在外墙外侧涂刷防水涂料或铺设防水卷材以加强防水效果。
外墙孔洞:对预留孔洞应及时封堵并做防水处理,防止雨水渗入室内。
门窗洞口:确保门窗框与墙体之间填充密实且无缝隙,同时在门窗框外侧涂刷防水涂料或铺设防水卷材以加强防水效果。窗框和墙体间可填充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或发泡聚氨酯,外墙防水应延伸至窗框四周并用密封材料(硅酮密封胶)填实。
地下室节点防水设计
后浇带:在后浇带两侧设置止水钢板或遇水膨胀止水条等防水措施,确保后浇带位置不渗水。
施工缝:施工缝位置应设置附加层并采用有效的止水措施,如钢板止水带、橡胶止水带等。
穿墙螺栓:在螺栓根部涂抹遇水膨胀止水材料并做防水处理,防止螺栓位置渗水。
卫生间节点防水设计
三、防水材料选择
防水卷材: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耐久性。
防水涂料:如聚氨酯防水涂料、JS防水涂料等,施工方便且与基层粘结牢固。
刚性防水材料:如防水混凝土等,通过提高混凝土自身的密实性来达到防水效果。
四、细部处理与保护层施工
细部处理:对阴阳角、管根等特殊部位进行加强处理以提高防水效果。例如,在阴阳角处可增设附加层,并用密封材料封严。
保护层施工:在防水层上设置保护层以防止后续施工对防水层造成破坏。保护层可采用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等材料。
综上所述,建筑防水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防水性能。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设计以满足不同的防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