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防水设计中的关键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自防水的关键节点
混凝土质量:使用抗渗混凝土,如P6-P8等级,通过优化配合比、添加膨胀剂或防水剂,减少收缩裂缝,确保混凝土具有优异的抗渗性能。
施工缝与后浇带处理:施工缝需设置止水钢板或橡胶止水带,后浇带需在两侧混凝土收缩稳定后(通常42天)浇筑,采用微膨胀混凝土,确保接缝处的防水效果。
二、柔性防水层的关键节点
防水材料选择:选用高质量的防水材料,如SBS改性沥青卷材、高分子自粘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等,确保防水层的耐水压、抗老化性能。
基面处理:防水层施工前,基层应清洁平整,无明水、油污,阴阳角做圆弧过渡,确保防水层与基层的粘结力。
搭接与粘结:卷材搭接宽度应≥100mm,采用热熔焊接或自粘密封,确保搭接处的防水效果。涂料防水应分层涂刷(2-3层),确保涂层均匀、无遗漏。
三、排水系统的关键节点
盲沟与集水井:地下室周边设置盲沟,引导水流至集水井,通过水泵排出,降低地下室静水压力。
底板下排水板:底板下铺设排水板,形成架空层,避免积水渗透,确保地下室底板的干燥。
四、特殊部位的防水处理关键节点
变形缝:采用中埋式止水带+外贴式止水带+嵌缝密封胶(如聚硫密封胶)多道设防,确保变形缝在结构变形时仍能保持防水效果。
穿墙管:穿墙管预埋止水法兰,周边加强防水层,管道与套管间填充柔性密封材料,防止水分通过穿墙管渗入结构内部。
外墙与底板交接处:设置防水附加层,采用卷材或涂料多道加强,避免应力集中开裂,确保交接处的防水效果。
五、施工注意事项中的关键节点
防水材料的质量控制:防水材料应具有出厂合格证书及相应的使用认证书,并符合设计要求,确保防水材料的质量。
防水层施工的质量控制:防水层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搭接宽度、粘结质量和涂层厚度,确保防水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施工完毕后应进行验收,确保无渗漏和积水现象。
综上所述,地下防水设计中的关键节点涉及结构自防水、柔性防水层、排水系统、特殊部位防水处理以及施工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地下结构的防水效果达到设计要求,保障地下空间的安全与持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