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骨料含水率过高时,若未及时调整施工参数,会导致混凝土实际水灰比增大,进而引发强度降低、离析、泌水等问题。以下是针对骨料含水率过高的补救措施及操作要点:
一、补救措施分类
1. 调整配合比(最直接有效)
2. 增加胶凝材料用量
3. 使用高效减水剂
4. 延长搅拌时间
5. 现场处理骨料
方法:
限制:大规模工程中成本较高,仅作为应急措施。
二、补救措施选择原则
措施
适用场景
优点
缺点
|
|
|
|
调整配合比 | 含水率波动≤3% | 成本低,操作简单 | 需频繁检测含水率 |
增加胶凝材料 | 流动性不足且减水剂效果有限时 | 快速改善工作性 | 增加成本,可能增大收缩 |
使用减水剂 | 需大幅降低水灰比时 | 高效,不增加成本 | 需试验验证兼容性 |
延长搅拌时间 | 离析风险较高时 | 无额外成本 | 效果有限,可能影响生产效率 |
现场处理骨料 | 含水率超标严重(>5%)且无替代骨料时 | 从源头解决问题 | 耗时,受天气影响 |
三、操作注意事项
实时监测:每班至少检测2次骨料含水率,雨季或潮湿环境需加密检测。
动态调整:根据含水率变化,每车混凝土单独调整用水量(推荐使用智能配料系统)。
质量验证:调整后需检测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及含气量,确保符合施工要求。
记录追溯:详细记录含水率、调整措施及检测结果,便于质量追溯。
四、案例参考
某高层建筑项目:
雨季施工时,砂含水率从3%突增至7%,导致首批混凝土离析。补救措施:
立即停用该批次骨料,启用备用干燥骨料。
对已搅拌混凝土,按每方增加20kg水泥、掺入0.8%聚羧酸减水剂,并延长搅拌时间15秒。
调整后混凝土坍落度恢复至180±20mm,28天强度达标。
通过科学调整配合比和工艺参数,可有效弥补骨料含水率过高带来的影响,确保混凝土质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