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减水剂时,若操作不当易引发离析(骨料与浆体分离)或缓凝(凝结时间过长),进而影响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效率。以下是避免离析和缓凝的关键措施及操作要点:
一、避免离析的措施
1. 严格控制减水剂掺量
2.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3. 改善搅拌工艺
4. 使用复合型外加剂
推荐产品:选择含引气剂或增稠剂的复合减水剂。
作用:
二、避免缓凝的措施
1. 根据环境温度选择减水剂类型
高温环境(>30℃):
使用缓凝型聚羧酸减水剂(含葡萄糖酸钠等缓凝组分),并控制掺量在1%以内。
低温环境(<5℃):
改用早强型减水剂(如硫酸钠复合型),或添加早强剂(如氯化钙,掺量1%-2%)。
标准环境(5-30℃):
选用通用型减水剂,并严格按推荐掺量使用。
2. 控制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3. 避免与其他外加剂混用
4. 严格控制施工时间
三、操作注意事项
试验验证:
每次调整减水剂类型或掺量前,需制作试块检测7d、28d强度及凝结时间。
批次管理:
同一工程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次的减水剂,避免批次差异导致性能波动。
人员培训:
操作人员需掌握减水剂基本性能,能根据混凝土状态(如流动性、泌水性)及时调整参数。
记录追溯:
详细记录减水剂类型、掺量、环境温度及混凝土检测结果,便于质量追溯。
四、案例参考
某桥梁工程案例:
夏季施工时,因使用缓凝型减水剂且掺量超标(1.8%),导致首批混凝土24小时未初凝。补救措施:
立即停用该批次减水剂,改用通用型减水剂(掺量1.2%)。
对已浇筑混凝土掺入0.2%碳酸钠促凝剂。
调整后混凝土初凝时间恢复至8小时,28天强度达标。
通过科学选型、严格控制掺量及动态调整工艺,可有效避免减水剂引发的离析和缓凝问题,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