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延长混凝土初凝时间需综合考虑外加剂选型、配合比优化及环境控制,以下为具体措施及操作要点:
一、核心方法:使用缓凝型外加剂
1. 缓凝剂类型选择
类型
作用机理
适用场景
推荐掺量
|
|
|
|
葡萄糖酸钠 | 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延缓水化反应 | 高温施工(>30℃)、大体积混凝土 | 0.03%-0.1%(水泥质量) |
木质素磺酸盐 | 降低水化热峰值,延缓凝结 | 普通混凝土工程 | 0.2%-0.3% |
磷酸盐类 | 形成保护膜抑制水化产物生长 | 特殊工程(如核电混凝土) | 0.05%-0.15% |
复合缓凝剂 | 多种缓凝组分协同作用 | 复杂环境(高低温交替) | 按产品说明书 |
案例:
某高层建筑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环境温度35℃),采用葡萄糖酸钠缓凝剂(掺量0.08%),初凝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12小时,有效避免冷缝产生。
2. 减水剂复合使用
二、配合比优化措施
1. 调整胶凝材料组成
2. 控制水灰比
三、环境与施工控制
1. 低温养护
2. 延长搅拌时间
四、操作注意事项
试验验证:
每次调整缓凝剂类型或掺量前,需制作试块检测初凝、终凝时间及强度发展。
动态调整:
根据环境温度变化(如昼夜温差>10℃),分时段调整缓凝剂掺量。
兼容性检测:
施工前进行缓凝剂与水泥的净浆流动度试验,确保1小时流动度损失≤20%。
记录追溯:
详细记录缓凝剂类型、掺量、环境温度及混凝土检测结果,便于质量追溯。
五、案例参考
某水电站大坝工程:
夏季施工时,环境温度达38℃,混凝土初凝时间仅4小时,无法满足连续浇筑需求。解决方案:
选用葡萄糖酸钠+木质素磺酸盐复合缓凝剂(掺量0.1%)。
将粉煤灰掺量从20%提高至25%,使用低热水泥(C3A含量4.5%)。
搅拌车罐体加装喷水降温装置,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30℃。
调整后初凝时间延长至14小时,28天强度达设计值的115%。
通过科学选型缓凝剂、优化配合比及控制环境温度,可有效延长混凝土初凝时间,确保施工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