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中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手机: 18721989668

电话: 18721989668

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绿地汇创国际广场(华东总部)
郑州市二七区大学南路绿地滨湖(华中总部)

邮箱: chinazdi@126.com

行业新闻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行业新闻
增稠剂的使用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发布时间:2025-09-18 10:52:48| 浏览次数:

增稠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浆体稳定性、减少泌水与离析,但需从‌类型选择、掺量控制、添加时机、兼容性验证‌四方面严格把控。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及操作要点:

一、增稠剂类型与适用场景

1. 纤维素醚类

  • 特性‌:

    • 提浆效果好,显著增加浆体黏度,适用于高流动性混凝土(如自流平、泵送混凝土)。

    • 代表产品: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羟乙基甲基纤维素(HEMC)。

  • 适用场景‌:

    • 夏季高温施工(抑制水分蒸发导致的离析)。

    • 长距离运输混凝土(防止运输途中泌水)。

  • 案例‌:
    某桥梁工程在夏季使用0.02% HPMC后,混凝土运输途中泌水完全消失,泵送效率提升30%。

2. 温轮胶类

  • 特性‌:

    • 耐温性强(-5℃~60℃),适用于低温或高温环境。

    • 代表产品:黄原胶、结冷胶。

  • 适用场景‌:

    • 冬季施工(防止低温导致浆体流动性下降)。

    • 雨天施工(提高浆体抗雨水冲刷能力)。

  • 数据‌:
    添加0.01%黄原胶后,混凝土在5℃环境下的坍落度保持时间延长2小时。

3. 聚丙烯酰胺类

  • 特性‌:

    • 快速增稠,适用于应急调整(如现场坍落度损失过大)。

    • 代表产品: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

  • 限制‌:

    • 掺量过高(>0.05%)可能导致混凝土黏度过大,影响泵送。

    • 需与水充分溶解后使用,避免结块。

二、掺量控制与效果验证

1. 推荐掺量范围

增稠剂类型

推荐掺量(水泥质量%)

效果指标




纤维素醚

0.01~0.03

泌水高度≤10mm,扩展度≥450mm

温轮胶

0.005~0.01

含气量稳定在3%~5%

聚丙烯酰胺

0.005~0.02

1小时坍落度损失率≤15%

2. 掺量超标风险

  • 纤维素醚过量‌:

    • 现象:混凝土黏度过高,泵送压力增大,甚至堵管。

    • 案例:某工程掺量0.05% HPMC后,泵送压力从15MPa升至25MPa,被迫停工调整。

  • 温轮胶过量‌:

    • 现象: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强度发展缓慢。

    • 数据:掺量0.02%黄原胶时,28天强度降低10%。

3. 效果验证方法

  • 泌水试验‌:
    将混凝土静置1小时,观察表面泌水高度(目标≤10mm)。

  • 流动度试验‌:
    使用跳桌法检测扩展度(目标≥450mm)和倒坍落度筒排空时间(目标5~15秒)。

  • 含气量检测‌:
    使用气压法或直读式含气量仪,确保含气量稳定在3%~5%。

三、添加时机与工艺要求

1. 预溶处理

  • 操作步骤‌:

    1. 将增稠剂与水按1:10比例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无颗粒)。

    2. 溶解后静置10分钟,待气泡排出后再使用。

  • 案例‌:
    某工程未预溶直接添加聚丙烯酰胺,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大量气泡,强度降低8%。

2. 添加时机选择

  • 搅拌前添加‌:

    • 适用场景:需长期保持坍落度的工程(如大体积混凝土)。

    • 操作要点:与水泥、掺合料干拌30秒后再加水。

  • 搅拌中添加‌:

    • 适用场景:现场坍落度损失过快时的应急调整。

    • 操作要点:将增稠剂溶液均匀撒入混凝土表面,搅拌30秒至混合均匀。

3. 搅拌时间控制

  • 基础搅拌时间‌:60~90秒(确保增稠剂分散均匀)。

  • 掺纤维混凝土‌:120~150秒(避免纤维结团)。

  • 风险‌:
    搅拌时间不足会导致增稠剂局部聚集,形成“软弱带”;搅拌时间过长会破坏纤维结构。

四、兼容性验证与配合比调整

1. 与减水剂的复合使用

  • 验证方法‌:

    • 通过Marsh筒法检测混凝土流动度,确保1小时损失率≤30mm。

    • 观察混凝土表面气泡情况(增稠剂与减水剂不兼容时,气泡会异常增多)。

  • 推荐组合‌:

    • 纤维素醚+聚羧酸减水剂:适用于高流动性混凝土。

    • 温轮胶+萘系减水剂:适用于低温施工。

2. 与引气剂的协同效应

  • 作用机制‌:

    • 增稠剂提高浆体黏度,引气剂引入微小气泡,二者协同减少泌水。

  • 掺量调整‌:

    • 添加增稠剂后,引气剂掺量需降低0.002%~0.005%(避免含气量超标)。

  • 案例‌:
    某工程同时添加0.02% HPMC和0.008%引气剂,混凝土含气量稳定在4%,泌水高度降至5mm。

3. 配合比动态修正

  • 用水量调整‌:

    • 添加增稠剂后,用水量需减少5%~10%(补偿增稠剂吸水效应)。

  • 砂率优化‌:

    • 增稠剂会降低混凝土流动性,砂率需提高1%~2%(如从40%提至42%)。

  • 数据支持‌:
    某工程调整后,混凝土28天强度提升5%,且无裂缝产生。

五、案例参考

某高层建筑核心筒混凝土浇筑工程‌:
原配合比未使用增稠剂,夏季施工时混凝土运输途中泌水严重,泵管堵塞频发。调整方案:

  1. 选用0.02% HPMC作为增稠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合使用。

  2. 运输车加装保温套,控制混凝土温度≤30℃。

  3. 到场后若坍落度不足,通过二次添加减水剂溶液(浓度5%)调整。
    调整后混凝土泌水高度从30mm降至8mm,泵送效率提升40%,且28天强度达设计值的110%。

结论‌:增稠剂的使用需严格把控类型选择、掺量控制、添加时机及兼容性验证,通过科学配比与工艺优化,可显著提升混凝土工作性与耐久性。



企业概况 公司新闻 案例展示 区域公司 产业投资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