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稠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浆体稳定性、减少泌水与离析,但需从类型选择、掺量控制、添加时机、兼容性验证四方面严格把控。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及操作要点:
一、增稠剂类型与适用场景
1. 纤维素醚类
2. 温轮胶类
3. 聚丙烯酰胺类
二、掺量控制与效果验证
1. 推荐掺量范围
增稠剂类型
推荐掺量(水泥质量%)
效果指标
|
|
|
纤维素醚 | 0.01~0.03 | 泌水高度≤10mm,扩展度≥450mm |
温轮胶 | 0.005~0.01 | 含气量稳定在3%~5% |
聚丙烯酰胺 | 0.005~0.02 | 1小时坍落度损失率≤15% |
2. 掺量超标风险
3. 效果验证方法
泌水试验:
将混凝土静置1小时,观察表面泌水高度(目标≤10mm)。
流动度试验:
使用跳桌法检测扩展度(目标≥450mm)和倒坍落度筒排空时间(目标5~15秒)。
含气量检测:
使用气压法或直读式含气量仪,确保含气量稳定在3%~5%。
三、添加时机与工艺要求
1. 预溶处理
2. 添加时机选择
3. 搅拌时间控制
基础搅拌时间:60~90秒(确保增稠剂分散均匀)。
掺纤维混凝土:120~150秒(避免纤维结团)。
风险:
搅拌时间不足会导致增稠剂局部聚集,形成“软弱带”;搅拌时间过长会破坏纤维结构。
四、兼容性验证与配合比调整
1. 与减水剂的复合使用
验证方法:
推荐组合:
纤维素醚+聚羧酸减水剂:适用于高流动性混凝土。
温轮胶+萘系减水剂:适用于低温施工。
2. 与引气剂的协同效应
3. 配合比动态修正
五、案例参考
某高层建筑核心筒混凝土浇筑工程:
原配合比未使用增稠剂,夏季施工时混凝土运输途中泌水严重,泵管堵塞频发。调整方案:
选用0.02% HPMC作为增稠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合使用。
运输车加装保温套,控制混凝土温度≤30℃。
到场后若坍落度不足,通过二次添加减水剂溶液(浓度5%)调整。
调整后混凝土泌水高度从30mm降至8mm,泵送效率提升40%,且28天强度达设计值的110%。
结论:增稠剂的使用需严格把控类型选择、掺量控制、添加时机及兼容性验证,通过科学配比与工艺优化,可显著提升混凝土工作性与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