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冻融破坏主要由内部孔隙水反复冻胀引发,导致混凝土开裂、剥落甚至结构失效。预防冻融破坏需从材料优化、配合比设计、施工控制、保温养护四方面综合施策,具体措施如下:
一、材料选择与优化
水泥品种选择
掺合料调整
粉煤灰:掺入Ⅰ级或Ⅱ级粉煤灰(替代率≤20%),可细化孔隙结构,减少连通孔,提高抗冻性。
矿渣粉:掺入S95级矿渣粉(替代率≤30%),其活性成分可填充孔隙,增强密实性。
硅粉:掺入5%-10%硅粉,可显著提高混凝土抗冻等级(如从F150提高至F300),但需注意控制用水量。
案例:某桥梁工程,冬季掺15%粉煤灰+5%硅粉,混凝土抗冻等级达F250(普通混凝土仅F100)。
外加剂复配
引气剂:掺入0.01%-0.03%引气剂(如松香热聚物),引入3%-5%均匀微小气泡(直径0.05-1.2mm),缓解冻胀压力。
防冻剂:选用含硝酸钙、亚硝酸钙的复合防冻剂(掺量3%-5%),降低冰点至-15℃,同时促进水化。
减水剂:掺入聚羧酸减水剂(减水率≥25%),减少用水量10%-15%,降低孔隙率。
案例:某地铁工程,掺0.02%引气剂+4%防冻剂,混凝土28天抗冻等级达F200(未掺引气剂时仅F50)。
二、配合比设计优化
低水胶比控制
胶材总量调整
骨料级配优化
粗骨料:选用5-25mm连续级配碎石,含泥量≤1%,针片状含量≤10%,减少孔隙率。
细骨料:选用中砂(细度模数2.3-3.0),含泥量≤3%,避免泥块堵塞孔隙。
案例:某道路工程,采用5-20mm碎石+中砂,混凝土抗冻等级提高20%。
三、施工工艺控制
骨料预热
粗骨料:采用蒸汽或电加热,温度控制在5-10℃(避免高温导致骨料表面水分蒸发)。
细骨料:搭建保温棚,内部设置暖气管道,保持砂温≥5℃。
案例:某高铁项目,通过骨料预热,混凝土入模温度从8℃提高至12℃,抗冻性能提升15%。
搅拌水加热
运输与浇筑保温
搅拌罐车:加装保温套(导热系数≤0.05W/(m·K)),运输时间≤1小时。
泵管保温:采用岩棉管壳包裹泵管,减少热量损失。
浇筑层厚:每层浇筑高度≤1.2m,快速振捣(插入式振捣棒间距30cm),避免层间冷缝。
四、入模温度控制
目标值
加热措施
蒸汽加热:在搅拌站设置蒸汽锅炉,直接通入搅拌罐。
电加热:采用电阻丝缠绕搅拌罐,适用于小批量混凝土。
热水+热骨料:按配合比计算,通过调整热水和热骨料比例控制入模温度。
五、早期保温养护
覆盖保温
立即覆盖:终凝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厚度≥0.1mm)+电热毯(功率50-100W/m²)+岩棉被(厚度≥5cm)。
密封处理:用胶带封堵塑料薄膜接缝,减少热量散失。
案例:某核电站工程,采用“电热毯+岩棉被”复合保温,混凝土内部温度7天维持在15-20℃,抗冻性能提高30%。
暖棚法养护
搭建暖棚:采用钢管支架+彩钢板或篷布,内部设置蒸汽或红外线加热器。
温度控制:暖棚内温度≥5℃,相对湿度≥90%。
通风管理:每天定时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避免二氧化碳积聚导致碳化。
蒸汽养护
静停期:浇筑后静停2-4小时(覆盖保温),使混凝土初步硬化。
升温期:以10-15℃/h速率升温至40-50℃,保持4-6小时。
恒温期:保持40-50℃恒温12-18小时,促进水化。
降温期:以10-15℃/h速率降温至环境温度,拆模。
注意:蒸汽养护需严格控制温差(≤15℃),避免热震裂缝。
六、长期抗冻设计
结构防护
表面涂层:涂抹硅烷浸渍剂(渗透深度≥3mm),形成憎水层,减少水分侵入。
防水卷材:在结构表面铺设1.5mm厚聚乙烯防水卷材,隔离水分。
案例:某海港工程,表面涂刷硅烷浸渍剂后,混凝土抗冻寿命延长至50年(未涂刷时仅20年)。
排水设计
检修通道
七、质量检验与补救
抗冻性能检验
冻害补救
表面冻伤:剔除冻伤层(深度≥2cm),涂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内部冻胀:采用压力灌浆(水泥浆水灰比0.4-0.5),填充冻胀裂缝。
剥落修复:清除松散层,用高强环氧砂浆修补(抗压强度≥60MPa)。
总结:冬季混凝土冻融破坏预防关键点
材料优化:选用抗冻水泥、复配引气剂+防冻剂,控制水胶比≤0.45。
配合比设计:增加胶材用量(380-420kg/m³),优化骨料级配。
施工控制:骨料预热、热水搅拌、入模温度≥5℃。
保温养护:覆盖保温(塑料膜+电热毯+岩棉被)或暖棚法、蒸汽养护。
长期防护:表面涂层、排水设计、定期检修。
质量补救:抗冻试验检验,冻害部位剔除修复。
通过系统实施上述措施,可有效预防冬季混凝土冻融破坏,确保结构耐久性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