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中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手机: 18721989668

电话: 18721989668

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绿地汇创国际广场(华东总部)
郑州市二七区大学南路绿地滨湖(华中总部)

邮箱: chinazdi@126.com

行业新闻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行业新闻
冬季施工时,怎样预防混凝土冻融破坏?
发布时间:2025-09-18 16:00:00| 浏览次数:

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冻融破坏主要由‌内部孔隙水反复冻胀‌引发,导致混凝土开裂、剥落甚至结构失效。预防冻融破坏需从‌材料优化、配合比设计、施工控制、保温养护‌四方面综合施策,具体措施如下:

一、材料选择与优化

  1. 水泥品种选择

    • 优先选用‌抗冻性好的水泥‌,如硅酸盐水泥(P·I、P·II)或普通硅酸盐水泥(P·O),其水化热高,早期强度增长快,可减少冻害风险。

    • 避免使用低热水泥(如中热硅酸盐水泥),因其水化反应慢,低温下强度增长滞后,易受冻融影响。

  2. 掺合料调整

    • 粉煤灰‌:掺入Ⅰ级或Ⅱ级粉煤灰(替代率≤20%),可细化孔隙结构,减少连通孔,提高抗冻性。

    • 矿渣粉‌:掺入S95级矿渣粉(替代率≤30%),其活性成分可填充孔隙,增强密实性。

    • 硅粉‌:掺入5%-10%硅粉,可显著提高混凝土抗冻等级(如从F150提高至F300),但需注意控制用水量。

    • 案例‌:某桥梁工程,冬季掺15%粉煤灰+5%硅粉,混凝土抗冻等级达F250(普通混凝土仅F100)。

  3. 外加剂复配

    • 引气剂‌:掺入0.01%-0.03%引气剂(如松香热聚物),引入3%-5%均匀微小气泡(直径0.05-1.2mm),缓解冻胀压力。

    • 防冻剂‌:选用含硝酸钙、亚硝酸钙的复合防冻剂(掺量3%-5%),降低冰点至-15℃,同时促进水化。

    • 减水剂‌:掺入聚羧酸减水剂(减水率≥25%),减少用水量10%-15%,降低孔隙率。

    • 案例‌:某地铁工程,掺0.02%引气剂+4%防冻剂,混凝土28天抗冻等级达F200(未掺引气剂时仅F50)。

二、配合比设计优化

  1. 低水胶比控制

    • 水胶比≤0.45(普通混凝土通常0.5-0.6),减少游离水,降低冻胀风险。

    • 案例‌:某水库工程,水胶比从0.5降至0.42,混凝土抗冻等级从F100提高至F150。

  2. 胶材总量调整

    • 适当增加胶材用量(380-420kg/m³),补偿低温下水化反应不足,增强密实性。

    • 注意‌:胶材总量超过450kg/m³时,需加强收缩控制(如掺入膨胀剂)。

  3. 骨料级配优化

    • 粗骨料‌:选用5-25mm连续级配碎石,含泥量≤1%,针片状含量≤10%,减少孔隙率。

    • 细骨料‌:选用中砂(细度模数2.3-3.0),含泥量≤3%,避免泥块堵塞孔隙。

    • 案例‌:某道路工程,采用5-20mm碎石+中砂,混凝土抗冻等级提高20%。

三、施工工艺控制

  1. 骨料预热

    • 粗骨料‌:采用蒸汽或电加热,温度控制在5-10℃(避免高温导致骨料表面水分蒸发)。

    • 细骨料‌:搭建保温棚,内部设置暖气管道,保持砂温≥5℃。

    • 案例‌:某高铁项目,通过骨料预热,混凝土入模温度从8℃提高至12℃,抗冻性能提升15%。

  2. 搅拌水加热

    • 采用蒸汽或电加热器,将水温加热至60-80℃(不得超过80℃,避免水泥假凝)。

    • 计算示例‌:若环境温度-5℃,骨料温度5℃,水泥温度10℃,需将水加热至75℃方可保证入模温度≥10℃。

  3. 运输与浇筑保温

    • 搅拌罐车‌:加装保温套(导热系数≤0.05W/(m·K)),运输时间≤1小时。

    • 泵管保温‌:采用岩棉管壳包裹泵管,减少热量损失。

    • 浇筑层厚‌:每层浇筑高度≤1.2m,快速振捣(插入式振捣棒间距30cm),避免层间冷缝。

四、入模温度控制

  1. 目标值

    • 混凝土入模温度≥5℃(规范要求),优先控制在10-15℃(更高温度可加速水化,但需防范温差裂缝)。

  2. 加热措施

    • 蒸汽加热‌:在搅拌站设置蒸汽锅炉,直接通入搅拌罐。

    • 电加热‌:采用电阻丝缠绕搅拌罐,适用于小批量混凝土。

    • 热水+热骨料‌:按配合比计算,通过调整热水和热骨料比例控制入模温度。

五、早期保温养护

  1. 覆盖保温

    • 立即覆盖‌:终凝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厚度≥0.1mm)+电热毯(功率50-100W/m²)+岩棉被(厚度≥5cm)。

    • 密封处理‌:用胶带封堵塑料薄膜接缝,减少热量散失。

    • 案例‌:某核电站工程,采用“电热毯+岩棉被”复合保温,混凝土内部温度7天维持在15-20℃,抗冻性能提高30%。

  2. 暖棚法养护

    • 搭建暖棚‌:采用钢管支架+彩钢板或篷布,内部设置蒸汽或红外线加热器。

    • 温度控制‌:暖棚内温度≥5℃,相对湿度≥90%。

    • 通风管理‌:每天定时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避免二氧化碳积聚导致碳化。

  3. 蒸汽养护

    • 静停期‌:浇筑后静停2-4小时(覆盖保温),使混凝土初步硬化。

    • 升温期‌:以10-15℃/h速率升温至40-50℃,保持4-6小时。

    • 恒温期‌:保持40-50℃恒温12-18小时,促进水化。

    • 降温期‌:以10-15℃/h速率降温至环境温度,拆模。

    • 注意‌:蒸汽养护需严格控制温差(≤15℃),避免热震裂缝。

六、长期抗冻设计

  1. 结构防护

    • 表面涂层‌:涂抹硅烷浸渍剂(渗透深度≥3mm),形成憎水层,减少水分侵入。

    • 防水卷材‌:在结构表面铺设1.5mm厚聚乙烯防水卷材,隔离水分。

    • 案例‌:某海港工程,表面涂刷硅烷浸渍剂后,混凝土抗冻寿命延长至50年(未涂刷时仅20年)。

  2. 排水设计

    • 坡度控制‌:结构表面坡度≥2%,避免积水。

    • 排水孔‌:每隔3-5m设置φ50mm排水孔,孔底铺设碎石反滤层。

  3. 检修通道

    • 设置检修平台和爬梯,定期检查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0.2mm时需修补)。

七、质量检验与补救

  1. 抗冻性能检验

    • 快冻法‌:每100m³混凝土留置1组试件,进行25次、50次、100次冻融循环试验,质量损失率≤5%,强度损失率≤25%。

    • 超声波检测‌:定期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波速降低≥10%时需处理。

  2. 冻害补救

    • 表面冻伤‌:剔除冻伤层(深度≥2cm),涂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 内部冻胀‌:采用压力灌浆(水泥浆水灰比0.4-0.5),填充冻胀裂缝。

    • 剥落修复‌:清除松散层,用高强环氧砂浆修补(抗压强度≥60MPa)。

总结:冬季混凝土冻融破坏预防关键点

  1. 材料优化‌:选用抗冻水泥、复配引气剂+防冻剂,控制水胶比≤0.45。

  2. 配合比设计‌:增加胶材用量(380-420kg/m³),优化骨料级配。

  3. 施工控制‌:骨料预热、热水搅拌、入模温度≥5℃。

  4. 保温养护‌:覆盖保温(塑料膜+电热毯+岩棉被)或暖棚法、蒸汽养护。

  5. 长期防护‌:表面涂层、排水设计、定期检修。

  6. 质量补救‌:抗冻试验检验,冻害部位剔除修复。

通过系统实施上述措施,可有效预防冬季混凝土冻融破坏,确保结构耐久性达标。



企业概况 公司新闻 案例展示 区域公司 产业投资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