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混凝土碳化的长期影响需结合性能退化预测、结构安全校核及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以下为具体评估框架与实操方法:
一、性能退化预测模型
碳化深度-时间关系模型
其中,xc为碳化深度(mm),t为时间(年),k为碳化系数(mm/√年),与混凝土强度、环境条件相关。
参数确定:
案例:C30混凝土在标准环境(CO₂ 0.03%、湿度60%)下k=2.5,50年碳化深度xc=2.550
钢筋锈蚀发展模型
脱钝时间预测:
当碳化前沿突破钢筋保护层(xc≥c,c为保护层厚度)时,钢筋开始脱钝。
脱钝时间tdepassivation可通过反推碳化模型计算:
tdepassivation=(kc)2
锈蚀速率预测:
采用Faraday定律计算钢筋质量损失率:
dtdm=n⋅FM⋅icorr⋅A
其中,M为铁摩尔质量(55.85g/mol),icorr为腐蚀电流密度(μA/cm²),A为钢筋表面积,n为电子转移数(2),F为法拉第常数(96485C/mol)。
案例:保护层厚度25mm的C30混凝土,若k=2.5,则脱钝时间tdepassivation=(25/2.5)2=100年;但实际环境中k可能增大,需预留安全系数。
二、结构安全校核方法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校核
根据锈蚀钢筋的截面积损失率η(如η=10%时,钢筋直径减少约5%),计算剩余承载力Ru;
对比作用效应S(如弯矩、剪力),若Ru≥γS(γ为分项系数,取1.2~1.4),则结构安全。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校核
三、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维修成本预测
碳化深度<保护层厚度:仅需表面涂层维护,每10年成本约50元/m²;
碳化深度≥保护层厚度:需凿除碳化层+涂刷阻锈剂+高强砂浆修补,单次成本约200元/m²;
钢筋锈蚀严重:需粘钢加固或置换混凝土,成本达500元/m²以上。
案例:某1000m²厂房,若50年不维修,碳化导致钢筋锈蚀后加固成本约50万元;若每20年维修一次,总成本约30万元(节省40%)。
寿命周期成本(LCC)优化
计算不同保护层厚度(如15mm、20mm、25mm)下的初始成本与维修成本;
结合碳化模型预测失效时间,计算失效损失(如停产损失、安全风险成本);
绘制LCC曲线,选择最小值对应的保护层厚度。
四、长期监测与数据修正
现场监测技术
碳化深度监测:每5年采用酚酞酒精溶液喷涂法检测,重点监测角部、施工缝等薄弱部位;
钢筋锈蚀监测:采用半电池电位法(电位<-350mV时锈蚀概率>90%)或线性极化电阻法(Rp<5kΩ·cm²时锈蚀活跃);
环境参数监测:安装温湿度传感器、CO₂浓度仪,实时反馈环境数据至模型。
模型动态修正
贝叶斯更新:将现场监测数据作为先验信息,更新碳化系数k的后验分布;
机器学习修正:基于大量工程数据训练神经网络,预测不同环境、配合比下的碳化深度。
案例:某工程初始预测50年碳化深度20mm,但10年监测显示实际碳化深度12mm,通过贝叶斯更新将k值从2.5调整为2.0,重新预测50年碳化深度14mm,验证原设计安全。
五、典型工程案例
某沿海核电站安全壳:
设计要求: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碳化深度不得突破50mm保护层;
评估方法:
材料优化:采用C50混凝土+30%硅灰,水胶比0.30,实验室测得k=1.8;
环境修正:沿海高湿(湿度80%)、高盐雾,β=1.3,修正后k=2.34;
模型预测:100年碳化深度xc=2.34100
长期验证:运营20年后检测碳化深度4.8mm,与模型预测值(xc=2.3420
≈10.5mm)存在偏差,进一步分析发现表面涂层脱落导致局部加速碳化,后续加强涂层维护。
通过上述评估体系,可量化混凝土碳化的长期影响。例如,某高层建筑采用C40混凝土+25mm保护层+硅烷浸渍,预测50年碳化深度18mm<25mm,结构安全储备充足;若保护层减至15mm,则50年碳化深度28mm>15mm,需提前15年维修,成本增加3倍。因此,评估需结合材料、环境、维护策略综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