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碳化深度超过钢筋保护层时,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造成显著影响,具体后果如下:
一、钢筋脱钝与腐蚀加速
脱钝机制
混凝土保护层原本为钢筋提供碱性环境(pH值12~13),使钢筋表面形成致密钝化膜,阻止腐蚀。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后,钢筋暴露区域的pH值降至9以下,钝化膜被破坏,钢筋进入活化状态,极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腐蚀速率提升
活化后的钢筋在氯离子、氧气和水的作用下,腐蚀速率显著加快。例如,在海洋环境下,碳化后的钢筋腐蚀速率可达未碳化区域的5~10倍,导致钢筋截面积快速减小。
二、结构性能退化
承载能力下降
钢筋腐蚀后,截面积损失导致结构抗拉、抗弯能力降低。当钢筋截面积损失率达10%时,结构承载力可能下降20%~30%;损失率达30%时,结构可能发生脆性破坏。
裂缝扩展
钢筋腐蚀产物(如氢氧化铁)体积是原钢筋的2~6倍,在混凝土中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开裂。裂缝宽度超过0.2mm时,会加速腐蚀介质渗透,形成恶性循环。
刚度降低
混凝土碳化后,孔隙结构劣化,弹性模量下降。例如,碳化深度达50mm时,混凝土弹性模量可能降低15%~20%,导致结构变形增大。
三、耐久性失效
中性化进程加速
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后,混凝土中性化前沿向内部快速推进。在工业污染或海洋环境下,中性化深度可达正常环境的2~3倍,导致钢筋提前脱钝。
防护层失效
若表面防护层(如涂料、环氧树脂)与碳化混凝土粘结力下降,易出现剥落,进一步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四、维修成本激增与寿命缩短
维修成本增加
碳化导致的钢筋腐蚀维修需先清除腐蚀产物、修补裂缝,再重新施加防护层。例如,某桥梁维修成本显示,碳化深度每增加10mm,单位面积维修费用增加30%~50%。
使用寿命缩短
未采取控制措施的结构,在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后,使用寿命可能从设计值的50年缩短至20~30年。例如,某工业厂房因碳化超限,实际使用寿命仅25年,较设计值减少50%。
五、典型工程案例
某沿海建筑案例
环境:海洋大气环境(氯离子浓度高);
问题:设计保护层厚度30mm,实际碳化深度达35mm;
后果:运营10年后,钢筋锈蚀率达15%,梁板出现大量裂缝,需加固处理;
处理措施:局部剔除碳化混凝土,增设附加钢筋,重新浇筑高耐久性混凝土,成本增加200%。
某桥梁案例
环境:城市交通环境(CO₂浓度高);
问题:设计保护层厚度25mm,实际碳化深度达28mm;
后果:运营15年后,主梁跨中下挠达L/250(规范限值为L/300),需限制荷载使用;
处理措施:体外预应力加固,成本增加150%,使用寿命延长10年。
六、控制措施建议
材料控制
采用低水胶比(≤0.4)混凝土,减少孔隙率;
掺入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硅灰),抑制碳化反应。
设计优化
表面防护
监测与维护
通过材料控制、设计优化、表面防护及定期监测,可有效延缓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的时间,保障结构安全与耐久性。例如,某地铁隧道采用低水胶比混凝土+硅烷浸渍剂组合措施后,碳化深度10年仅发展至15mm(保护层厚度25mm),预计设计寿命内无需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