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隧道等工程中运输低水胶比混凝土时,防止其凝固需从时间控制、温度调节、外加剂使用、设备管理四方面综合施策,具体措施如下:
一、运输时间严格管控
1. 总时长限制
基准值:从搅拌站出料到现场浇筑完毕,总时间≤90分钟(夏季高温时段≤60分钟)。
超时处理:若运输途中因交通堵塞等原因超时,需在到达现场前30分钟添加缓凝剂(掺量0.05%~0.1%胶凝材料用量),并快速搅拌5分钟。
案例:某地铁隧道工程中,因暴雨导致运输时间延长至120分钟,通过添加0.08%缓凝剂,混凝土入模坍落度仍保持180mm(初始200mm),未发生凝固。
2. 分阶段时间分配
装料时间:≤10分钟(避免长时间搅拌导致离析)。
运输时间:根据距离计算,例如:搅拌站距工地20km时,按40km/h车速计算,运输时间≤30分钟。
等待时间:现场等待浇筑时间≤15分钟,超时需启动二次搅拌。
二、温度调节与保温措施
1. 夏季降温
冷却水:搅拌用水温度≤20℃,可采用冰水混合物(冰:水=1:3)。
骨料预冷:粗骨料堆场设置喷雾装置,降低骨料温度5~8℃。
罐体保温:运输罐车外层包裹反射膜,减少阳光直射吸热。
效果:某工程夏季采用上述措施后,混凝土入模温度从35℃降至28℃,初凝时间延长1.5小时。
2. 冬季保温
三、外加剂精准使用
1. 缓凝剂选择
2. 引气剂辅助
四、运输设备优化管理
1. 罐车选型与维护
转速控制:选用带变频调速功能的罐车,搅拌转速保持在2~4r/min(避免过高转速导致离析)。
清洗要求:每次运输后用高压水枪冲洗罐体内壁,防止残留混凝土硬化。
案例:某工程因罐车残留混凝土未清洗干净,导致下次运输时发生“粘罐”事故,清洗后问题解决。
2. 泵送设备配套
五、应急处理预案
1. 初凝预警处置
2. 设备故障应对
六、实施效果与数据验证
凝结时间延长:通过上述措施,混凝土初凝时间可从常规4~6小时延长至8~10小时(夏季高温时延长至6~8小时)。
强度保障:某工程运输后混凝土28d强度达62MPa(设计值60MPa),与现场搅拌混凝土强度一致。
成本优化:某地铁项目通过精准控制运输时间和外加剂掺量,混凝土浪费率从5%降至1%,节约成本约12万元。
操作建议:
施工前根据环境温度、运输距离制定《混凝土运输时间-温度-外加剂掺量对照表》;
运输途中每30分钟检测一次混凝土坍落度,记录在《运输过程监控表》;
现场设置“混凝土急救站”,配备缓凝剂、水泥浆、搅拌设备等应急物资。
例如,某跨海地铁隧道工程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措施,实现连续300天运输“零凝固事故”,确保了施工进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