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控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理中,快速且准确的测温是控制混凝土温度变化、防止开裂的核心环节。以下是分场景的测温方案及操作要点,结合设备替代、人工监测和数字化辅助手段实现高效测温:
一、高温环境(>30℃)测温方案
目标:每30分钟获取表面、中心、底面温度,防止温差>25℃导致开裂。
1. 快速测温工具组合
工具类型
型号/参数
精度
适用场景
备注
|
|
|
|
|
手持红外测温仪 | 测温范围-50℃~500℃,D=12:1 | ±1℃ | 表面温度(50mm深度内) | 需清除表面浮浆 |
探针式温度计 | 测温范围-50℃~300℃,响应时间3s | ±0.5℃ | 中心/底面温度(插入式) | 插入深度≥150mm |
热电偶+便携仪 | K型热电偶,显示分辨率0.1℃ | ±0.3℃ | 长期监测(需预埋) | 故障时作为备用 |
2. 操作流程
表面测温:
中心/底面测温:
数据记录:
二、低温环境(<5℃)测温方案
目标:每2小时监测表面与环境温差,防止冻害(温差>20℃时需加强保温)。
1. 测温工具优化
低温专用探头:选择-50℃~150℃量程的PT100传感器,避免普通探头在低温下失效。
无线传输模块:将热电偶连接至便携式接收器,实时显示温度曲线(如Fluke 289)。
红外热像仪:快速扫描大面积表面温度分布,识别局部低温区(精度±2℃)。
2. 关键操作
表面温度监测:
环境温度对比:
三、无电子设备时的应急测温
场景:传感器完全失效且无备用仪器时,采用物理指示法辅助判断。
1. 化学温度贴片
2. 手感估测(辅助)
四、测温质量控制要点
工具校准:
位置一致性:
人员培训:
五、典型工程案例
案例背景:某水电站大坝浇筑时冷却系统故障,表面温度升至48℃,中心温度达67℃。
应急测温方案:
每15分钟用红外测温仪监测表面,探针式温度计监测中心和底面。
发现温差22℃(接近预警值25℃)时,立即增加喷淋频率至每20分钟1次。
通过热像仪定位高温区(占表面20%),对该区域重点降温。
结果:48小时内将温差控制在23℃以内,未出现温度裂缝,28天强度达标率100%。
六、测温工具清单(应急储备)
工具名称
数量
存放位置
校验周期
|
|
|
|
手持红外测温仪 | 2台 | 材料库工具柜 | 每周1次 |
探针式温度计 | 3支 | 试验室仪器架 | 每日使用前 |
热电偶+便携仪 | 1套 | 设备棚 | 每月1次 |
化学温度贴片 | 50片 | 急救箱 | 随用随补 |
通过上述方案,可在温控设备故障时实现10分钟内启动测温、30分钟内获取关键数据,为降温措施调整提供依据。建议将测温操作流程图张贴在养护现场,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应急响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