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凝前表面处理是低水胶比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分层抹压消除表面塑性收缩裂缝,同时为后续压光工艺提供均匀的基面。以下是具体流程及技术要点:
一、时间节点判定:精准把握初凝时机
判定方法:
手指按压法:用手指轻压混凝土表面,若无明显指纹且表面无凹陷,表明已进入初凝阶段(此时混凝土仍具有塑性,但流动性显著降低)。
贯入阻力法:使用贯入阻力仪检测,当贯入阻力达到3.5MPa时,即为初凝时间(适用于实验室或大型工程精准控制)。
经验参考:环境温度25℃时,初凝时间通常为浇筑后3-5小时(需根据水泥类型、外加剂调整)。
时间窗口控制:
二、工具与材料准备:确保操作效率
抹压工具:
木抹子:用于第一遍粗抹,长度≥600mm,宽度≥150mm,木柄长度≥1.2m,重量≤1.5kg(减轻操作疲劳)。
铁抹子:用于第二遍精抹,长度≥400mm,宽度≥100mm,刀口平直度误差≤0.5mm(确保表面平整度)。
辅助工具:水平尺(长度≥2m)、靠尺(长度≥3m)、喷雾器(用于局部补水)。
材料准备:
三、分步操作流程:三遍抹压+细节处理
第一遍:粗抹压(消除骨料下沉)
操作时机:混凝土初凝前10-15分钟(手指按压无明显指纹但表面仍可塑)。
操作方法:
手持木抹子,以45°角斜向按压混凝土表面,用力均匀,方向一致(通常沿结构长度方向)。
抹压顺序:先四周后中间,先低处后高处,确保覆盖全部浇筑面。
作用:破坏表面浮浆层,促使骨料上浮,减少表面泌水通道。
质量标准:
第二遍:精抹压(封闭塑性裂缝)
操作时机:第一遍抹压后5-10分钟(混凝土表面开始泛浆但未完全硬化)。
操作方法:
改用铁抹子,以垂直方向用力抹压,重点处理第一遍遗漏的边角、接缝处。
对局部干燥区域(如阳光直射面)用喷雾器少量补水,保持表面湿润。
作用:封闭第一遍抹压后形成的微裂缝,提高表面密实度。
质量标准:
第三遍:终压光(形成致密层)
操作时机:第二遍抹压后混凝土接近终凝(手指按压无凹陷,表面形成硬壳)。
操作方法:
用铁抹子快速、轻柔地压光,方向与第二遍垂直,形成光滑表面。
对阴阳角、预埋件周边等细节部位,用小型抹子(长度≤300mm)局部处理。
作用:消除表面毛细孔,提高抗碳化能力和耐久性。
质量标准:
四、特殊情况处理:针对性应对施工缺陷
表面泌水:
局部裂缝:
宽度≤0.2mm:用铁抹子用力压抹,利用混凝土塑性闭合裂缝。
宽度>0.2mm:用高压水枪冲洗裂缝,填入高强修补砂浆,抹压平整。
案例:成都地铁18号线处理0.3mm裂缝后,28天抗压强度恢复至设计值的95%。
边角缺损:
五、处理效果验证:量化指标与长期监测
短期验证:
长期监测:
结论
初凝前表面处理通过三遍抹压+细节处理的精细化操作,可显著提升混凝土表面质量,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分层抹压消除内部缺陷,通过终压光形成致密层,最终实现抗裂性、耐久性与美观性的协同提升。实际施工中需严格把控时间节点、工具选型与操作力度,并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工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