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压光后混凝土强度不达标需从材料复核、工艺追溯、强度提升、长期监测四个环节系统处理,结合具体原因制定针对性补救方案。以下是分步骤解决方案及案例参考:
一、紧急处理:强度快速检测与原因定位
1. 强度复测与区域划分
2. 原因追溯
常见原因:
材料问题:水泥活性不足(如过期水泥)、骨料含泥量超标(>3%);
工艺缺陷:终压光时机过早(表面未初凝)、加水过量(坍落度>180mm);
环境干扰:养护温度过低(<5℃)或湿度不足(<60%)。
检测方法:
水泥:检测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
骨料:筛分分析含泥量、压碎值;
养护:埋设温湿度传感器,记录养护全程数据。
二、短期补救:表面强度提升技术
1. 表面封闭剂增强
2. 局部修补
三、长期保障:核心区强度提升与结构加固
1. 核心区强度不足处理
2. 结构整体加固
四、预防措施:避免终压光后强度不达标
1. 材料控制
2. 工艺优化
终压光时机:用手指轻按表面无指纹时开始(约初凝前1-2小时);
坍落度控制:泵送混凝土坍落度160-180mm,非泵送120-140mm;
养护制度:终压光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养护温度≥10℃,湿度≥90%。
3. 质量监测
五、终压光后强度处理方案总结
问题类型
适用场景
补救方案
关键指标
|
|
|
|
表面强度衰减 | 核心区强度达标,表面强度不足 | 硅烷浸渍剂/环氧树脂涂层 | 表面硬度提升10-15HS,粘结强度≥2.5MPa |
局部强度不足 | 面积<5m²,核心区强度<80%设计值 | 高强修补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 | 修补层强度≥60MPa,粘结强度≥2.0MPa |
核心区强度不足 | 面积>5m²,核心区强度<80%设计值 | 增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 | 新增混凝土强度≥C50,植筋深度≥15d |
结构整体强度不足 | 多区域强度不达标 | 粘贴碳纤维布/预应力加固 | 碳纤维布抗拉强度≥3400MPa,预应力损失≤5% |
结论
终压光后混凝土强度不达标需通过快速检测定位原因、表面封闭增强、核心区加固、结构整体补强四步处理,核心逻辑是:阻断强度衰减路径,恢复结构承载力,同时建立预防机制避免复发。实际工程中需结合强度衰减程度、结构重要性、工期要求等因素综合决策,确保处理后强度达标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