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锚固的监测周期需根据工程类型、地质条件、监测指标动态调整,一般分为施工期监测和运行期监测两个阶段,具体周期如下:
一、施工期监测周期
施工期监测需覆盖锚索安装、注浆、张拉、锁定等关键环节,重点监测应力、位移、注浆质量,周期如下:
锚索安装后至注浆前
注浆期间
张拉与锁定阶段
施工期总周期
二、运行期监测周期
运行期监测需长期跟踪锚索应力、边坡位移等指标,周期根据工程重要性、地质条件、监测数据变化调整,分为常规监测和特殊监测:
常规监测周期
初期(1年内):每季度监测1次。
中期(1-5年):每半年监测1次。
长期(5年以上):每年监测1次。
初期(1年内):每月监测1次应力、位移。
中期(1-5年):每季度监测1次。
长期(5年以上):每半年监测1次。
特殊监测周期
短期(1-7天):每日监测1次。
中期(7-30天):每3天监测1次。
长期(30天以上):恢复常规周期。
监测周期调整依据
数据稳定性:若连续3次监测数据波动<5%,可延长监测周期(如从每月调整为每季度)。
地质变化:若周边开挖、降水导致地质条件恶化,需缩短监测周期(如从每季度调整为每月)。
规范要求: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12.3.4条,一级边坡运行期监测周期不宜少于5年。
三、监测周期优化建议
自动化监测:采用振弦式测力计、全站仪等设备,实现应力、位移实时传输,减少人工监测频率(如从每月1次调整为每季度1次人工复核)。
分层监测:对关键锚索(如控制边坡稳定的锚索群)加密监测,对普通锚索按常规周期监测。
档案追溯:建立监测数据档案,分析长期变化趋势(如应力损失率是否逐年增加),为周期调整提供依据。
总结
预应力锚固的监测周期需结合工程实际动态调整:
施工期:以天为单位,覆盖安装、注浆、张拉等关键环节;
运行期:一级工程初期每月1次,长期每半年1次;二级工程初期每季度1次,长期每年1次;
特殊情况:数据异常或极端天气后,每日监测1次直至稳定。
通过科学设置监测周期,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工程长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