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中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手机: 18721989668

电话: 18721989668

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绿地汇创国际广场(华东总部)
郑州市二七区大学南路绿地滨湖(华中总部)

邮箱: chinazdi@126.com

行业新闻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行业新闻
分层监测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实施?
发布时间:2025-11-04 09:46:20| 浏览次数:

分层监测通过将锚索群划分为‌关键层、普通层、边缘层‌,针对不同层级设置差异化监测频率、精度和设备,实现资源集中投入与风险精准控制。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法及案例:

一、分层依据与原则

  1. 分层依据

    • 关键层‌:主滑面附近的10根锚索(设计值1500kN);

    • 普通层‌:次滑面附近的20根锚索(设计值1000kN);

    • 边缘层‌:坝体边缘的15根锚索(设计值800kN)。

    • 结构重要性‌:控制边坡稳定的核心锚索(如主滑面锚索)为关键层,次要锚索为普通层。

    • 地质条件‌:软弱地层(如泥岩、砂土)中的锚索为高风险层,坚硬岩层中的锚索为低风险层。

    • 应力水平‌:张拉力接近设计值(≥90%)的锚索为高应力层,张拉力较低(≤70%)的为低应力层。

    • 案例‌:某水电站坝体加固工程中,将锚索群分为3层:

  2. 分层原则

    • 风险优先‌:高风险层(如软弱地层、高应力锚索)监测频率和精度高于低风险层。

    • 资源集约‌:关键层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普通层采用人工+简易设备,边缘层仅定期巡查。

    • 动态调整‌: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如应力损失率、位移速率)调整层级划分。

二、分层监测实施步骤

1. 层级划分与设备选型

层级

划分标准

监测频率

监测设备

精度要求






关键层

控制结构稳定的核心锚索;软弱地层;高应力(≥90%设计值)

每日1次(施工期);每月1次(运行期)

振弦式测力计(量程≥1.2倍设计值);全站仪(精度±1mm)

应力误差≤±1%F.S.;位移误差≤±1mm

普通层

次要锚索;中等地质条件;中应力(70%-90%设计值)

每3天1次(施工期);每季度1次(运行期)

机械式测力计(量程1.0-1.2倍设计值);GPS(精度±3mm)

应力误差≤±2%F.S.;位移误差≤±3mm

边缘层

边缘锚索;坚硬岩层;低应力(≤70%设计值)

每周1次(施工期);每年1次(运行期)

人工巡查(目视检查锚具、锈蚀);钢尺测量位移

定性判断(无严重变形、锈蚀)

2. 施工期分层监测实施

  • 关键层‌:

    • 安装阶段‌:用导向架固定锚索,确保居中(偏心距≤5mm),自由段用PVC管保护。

    • 注浆阶段‌:采用二次注浆法,首次注浆(水灰比0.4)至孔口返浆,二次注浆(压力1.8MPa)间隔24小时。

    • 张拉阶段‌:分级张拉(0→0.1σcon→0.5σcon→1.0σcon→1.05σcon),每级持荷5分钟,用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张拉力(误差≤±1%)。

    • 案例‌:某边坡工程关键层锚索张拉时,发现1根锚索张拉力达102%设计值,立即停止张拉并检查,发现锚具滑移,更换锚具后重新张拉至98%设计值。

  • 普通层‌:

    • 安装阶段‌:允许偏心距≤10mm,自由段用普通塑料管保护。

    • 注浆阶段‌:采用一次注浆法(水灰比0.45),注浆量偏差≤±15%。

    • 张拉阶段‌:分级张拉至设计值,用机械式测力计监测张拉力(误差≤±3%)。

  • 边缘层‌:

    • 安装阶段‌:仅检查锚索是否垂直(倾斜率≤2%)。

    • 注浆阶段‌:目视检查孔口返浆情况,无需记录注浆量。

    • 张拉阶段‌:张拉至设计值,不进行超张拉。

3. 运行期分层监测实施

  • 关键层‌:

    • 应力监测‌:用振弦式测力计每月读取1次数据,分析应力损失率(若>15%需补张拉)。

    • 位移监测‌:用全站仪每季度测量1次边坡顶部位移(若>50mm需加固)。

    • 案例‌:某水电站坝体关键层锚索运行3年后,应力损失率从年均2%升至4%,监测周期从每月调整为每2周1次。

  • 普通层‌:

    • 应力监测‌:用机械式测力计每季度读取1次数据,分析应力变化趋势。

    • 位移监测‌:用GPS每半年测量1次边坡中部位移(若>30mm需检查)。

  • 边缘层‌:

    • 巡查‌:每年雨季前检查锚具锈蚀、锚索弯曲情况(若发现严重锈蚀需涂刷防腐漆)。

    • 位移监测‌:仅在周边开挖或地震后用钢尺测量边缘位移(若>20mm需评估影响)。

三、分层监测优化策略

  1. 自动化升级‌:

    • 关键层采用物联网监测系统(如LoRa无线传输),实时上传应力、位移数据至云端,减少人工巡查频率。

    • 案例‌:某地铁隧道边缘层锚索安装无线位移传感器,运行期从每年1次人工巡查调整为每季度1次数据复核。

  2. 动态调层‌:

    • 根据监测数据变化调整层级划分(如普通层锚索应力损失率>10%时升级为关键层)。

    • 案例‌:某边坡工程普通层锚索运行2年后应力损失率达12%,将其升级为关键层,监测频率从每季度调整为每月。

  3. 资源整合‌:

    • 关键层与普通层共享部分设备(如全站仪),边缘层采用低成本设备(如钢尺),降低总成本。

    • 数据‌:某工程分层监测后,关键层设备投入占比60%,但覆盖80%的风险点,总成本降低20%。

四、典型工程分层监测案例

  • 某水电站坝体加固‌:

    • 关键层采用振弦式测力计+全站仪,运行期每月监测1次;

    • 普通层采用机械式测力计+GPS,运行期每季度监测1次;

    • 边缘层每年巡查1次。

    • 分层‌:关键层(主滑面10根锚索)、普通层(次滑面20根锚索)、边缘层(坝体边缘15根锚索)。

    • 措施‌:

    • 效果‌:运行5年应力损失率关键层6%、普通层8%、边缘层10%,均符合规范要求。

  • 某地铁隧道穿越软弱地层‌:

    • 关键层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传输应力数据;

    • 普通层每季度人工读取机械式测力计数据;

    • 边缘层每年检查锚具锈蚀。

    • 分层‌:关键层(隧道顶部5根锚索)、普通层(隧道两侧10根锚索)、边缘层(隧道底部5根锚索)。

    • 措施‌:

    • 效果‌:隧道收敛量从25mm降至3mm,地表沉降从40mm降至10mm。

总结

分层监测的核心是‌“风险分层、资源分层、响应分层”‌:

  1. 风险分层‌:根据结构重要性、地质条件、应力水平划分关键层、普通层、边缘层;

  2. 资源分层‌:关键层用高精度设备(如振弦式测力计),普通层用中等设备(如机械式测力计),边缘层用简易方法(如人工巡查);

  3. 响应分层‌:关键层实时监测、快速响应,普通层定期监测、按需响应,边缘层长期巡查、事后响应。
    通过分层监测,可集中资源控制高风险点,同时降低低风险区域的监测成本,实现安全与经济的平衡。



企业概况 公司新闻 案例展示 区域公司 产业投资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