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层锚索注浆阶段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结合分层监测原则(资源集约、风险可控)提供针对性方案:
一、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问题类型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
|
|
注浆量不足 | 实际注浆量低于设计值(偏差>±15%),孔口未返浆或返浆量过少 | 1. 注浆管堵塞或断裂; 2. 浆液流动性差(水灰比过低或外加剂配比不当); 3. 地质孔隙率低,浆液渗透困难。 |
注浆压力异常 | 压力表读数不稳定(波动>±0.2MPa)或无法达到设计压力(设计值1.0-1.5MPa) | 1. 注浆泵性能不足或密封损坏; 2. 锚索孔内存在杂物(如碎石、泥浆); 3. 地质裂隙发育,浆液泄漏。 |
浆液离析 | 注浆过程中浆液出现分层(水与水泥分离),导致强度降低 | 1. 浆液搅拌时间不足(<3分钟); 2. 搅拌设备转速过低(<500r/min); 3. 外加剂与水泥不兼容。 |
孔口返浆异常 | 返浆颜色浑浊(含泥沙)或返浆量过大(超过设计值30%) | 1. 地质层含水量过高(如砂层、软土); 2. 注浆压力过大导致地层劈裂; 3. 注浆管位置偏移,浆液进入非目标区域。 |
二、解决方法及实施要点
1. 注浆量不足
检查注浆管路:
调整浆液配比:
辅助注浆技术:
2. 注浆压力异常
设备维护:
孔内清理:
压力控制:
分级加压:初始压力0.5MPa,每5分钟增加0.2MPa,直至达到设计压力;
压力波动时暂停注浆,检查管路后重新启动,避免压力骤升导致地层破坏。
案例:某地铁隧道普通层锚索注浆时压力波动,发现为注浆管断裂,更换后压力稳定在1.2MPa。
3. 浆液离析
4. 孔口返浆异常
地质预处理:
返浆管理:
监测配合:
普通层注浆阶段需配合分层监测中的“注浆量记录”(每根锚索记录实际注浆量)和“孔口返浆观察”(每30分钟记录1次返浆颜色和量);
若返浆异常持续存在,升级为关键层监测(增加注浆压力实时监测)。
案例:某边坡工程普通层锚索注浆时返浆量过大,通过返浆回收利用,节约浆液成本15%。
三、普通层注浆质量验收标准
检查项目
合格标准
检测方法
|
|
|
注浆量 | 实际注浆量≥设计值的90%,且孔口返浆正常 | 称重法(每根锚索注浆前后称重对比) |
注浆压力 | 压力稳定在设计值±0.2MPa范围内,无突变 | 压力表读数记录 |
浆液强度 | 28天抗压强度≥30MPa(普通硅酸盐水泥) | 留取试块(每50根锚索留1组)实验室检测 |
孔口返浆 | 返浆颜色清澈,无泥沙,返浆量≤设计值的20% | 目视观察+量筒测量 |
总结
普通层注浆阶段需遵循“预防为主、动态调整”原则:
预防:施工前检查设备、调整浆液配比、预处理地质;
调整:注浆过程中根据压力、返浆等参数实时调整工艺;
验收:严格按标准检查注浆量、压力和强度,确保质量达标。
通过分层监测中的“注浆量记录”和“孔口返浆观察”,可及时发现普通层注浆问题,避免升级为关键层风险,实现资源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