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水泥的配合比设计需结合工程场景、粒径要求、强度需求及施工条件综合确定,以下是不同场景下的配合比设计原则及案例参考:
一、地质预处理(砂层、裂隙岩层)
1. 设计原则
渗透性优先:水灰比(W/C)需控制在0.4-0.5,确保浆液流动性(流速≥20cm/30s)能渗透至砂层孔隙(孔隙直径0.1-1mm)或岩层裂隙(裂隙宽度0.01-0.1mm);
早期强度:添加0.5%-1%的硫铝酸盐水泥(快硬型),2小时强度≥1MPa,防止浆液流失;
抗分散性:掺入0.2%-0.3%的聚丙烯酰胺(PAM),提升浆液在地下水中的稳定性(析水率≤5%)。
2. 典型配合比(质量比)
材料
比例
作用
|
|
|
超细水泥(D50=2μm) | 100% | 基材,提供强度与渗透性 |
水 | 40%-50% | 调节流动性 |
硫铝酸盐水泥 | 0.5%-1% | 加速凝结,提升早期强度 |
聚丙烯酰胺 | 0.2%-0.3% | 抗分散,防止浆液流失 |
3. 案例
二、混凝土结构修补(裂缝、孔洞)
1. 设计原则
流动性与粘聚性平衡:水灰比控制在0.35-0.45,添加0.3%-0.5%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确保浆液能填充裂缝(宽度0.05-0.5mm)且不泌水;
强度匹配:超细水泥占比70%-80%,普通水泥(P·O 42.5)占比20%-30%,28天强度与基材(C30-C40混凝土)匹配(≥35MPa);
微膨胀补偿收缩:掺入0.5%-1%的氧化钙膨胀剂,防止修补后开裂。
2. 典型配合比(质量比)
材料
比例
作用
|
|
|
超细水泥(D50=3μm) | 70%-80% | 填充微裂缝,提升渗透性 |
普通水泥(P·O 42.5) | 20%-30% | 提供后期强度 |
水 | 35%-45% | 调节流动性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 0.3%-0.5% | 增稠,防止泌水 |
氧化钙膨胀剂 | 0.5%-1% | 补偿收缩,防止开裂 |
3. 案例
三、高强度注浆(锚杆、桩基)
1. 设计原则
超细颗粒主导:超细水泥占比90%-95%,水灰比0.3-0.35,确保浆液能填充锚杆孔壁微凸体间隙(间隙直径0.01-0.1mm);
超早强需求:添加1%-2%的碳酸锂(Li₂CO₃)作为促凝剂,1天强度≥20MPa,3天强度≥30MPa;
低收缩:掺入0.3%-0.5%的聚羧酸减水剂(PCE),减少用水量(水灰比可降至0.28),降低收缩率(比普通水泥低15%-20%)。
2. 典型配合比(质量比)
材料
比例
作用
|
|
|
超细水泥(D50=1.5μm) | 90%-95% | 填充微间隙,提供高强度 |
水 | 30%-35% | 调节流动性 |
碳酸锂 | 1%-2% | 促凝,提升早期强度 |
聚羧酸减水剂 | 0.3%-0.5% | 减水,降低收缩 |
3. 案例
四、特殊场景调整策略
1. 地下水丰富场景
2. 高温环境(>35℃)
五、配合比验证方法
流动性测试:
强度测试:
渗透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