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确保分层浇筑时每层厚度均匀,可从浇筑前准备、浇筑过程控制、后期检查与调整这几个关键阶段入手,以下是详细介绍:
浇筑前准备
精确测量与标记:在待浇筑的结构表面,根据设计要求的分层厚度,使用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精确测量工具,每隔一定距离(如1
-
2米)做出明显的厚度标记。例如在浇筑大型基础混凝土时,沿着基础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均匀布置标记点,这些标记点可以是钉入的小木桩,上面标注好相应的厚度尺寸,为施工人员提供清晰的参考。
模板安装与检查:确保模板安装牢固、位置准确,其高度应符合每层浇筑的设计厚度。在模板安装过程中,使用水平仪和垂球等工具检查模板的垂直度和水平度,保证模板上下口平整。浇筑前对模板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存在变形、松动等情况的模板及时进行修复和加固,防止在浇筑过程中模板移位导致每层厚度不均匀。
设备与工具准备:选择合适的浇筑设备,如混凝土输送泵、布料机等,并确保其性能良好、运行稳定。同时,准备好测量厚度的工具,如插入式厚度测量杆,其长度应根据分层厚度设计,并在杆上做好刻度标记,方便施工人员快速准确地测量每层混凝土的厚度。
浇筑过程控制
控制浇筑速度:根据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坍落度以及浇筑面积等因素,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如果浇筑速度过快,容易导致混凝土堆积,难以保证每层厚度均匀;而浇筑速度过慢,则可能出现冷缝,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例如,对于一般的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的浇筑时间应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时间之前,通常每小时的浇筑量可根据混凝土供应能力和施工条件进行计算确定。
采用合适的浇筑方法:
斜面分层浇筑:适用于结构长度较大且厚度不太大的情况。浇筑时从一端开始,呈斜面逐渐向前推进,斜面坡度一般控制在1:3 - 1:6之间。在推进过程中,要保证斜面底部的混凝土及时振捣密实,同时控制好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可通过在斜面上设置厚度控制标杆来辅助施工。
全面分层浇筑:适用于结构平面尺寸不大但厚度较大的情况。将结构分成若干等厚度的层,从底层开始逐层向上浇筑。每层浇筑时,要确保混凝土均匀覆盖整个层面,并且振捣棒要插入下层混凝土一定深度(一般不小于50mm),以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良好结合。在每层浇筑过程中,使用测量工具随时检查厚度,如发现厚度偏差及时调整。
振捣操作规范:振捣是保证混凝土密实性和每层厚度均匀的重要环节。振捣棒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的插点顺序,移动间距不应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30
-
40cm)。振捣时间要适中,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过度的振捣可能导致混凝土离析,影响每层厚度和质量;振捣不足则会使混凝土不密实,出现空洞等问题。
后期检查与调整
厚度检测:在每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立即使用测量工具对厚度进行检测。可以采用插入式厚度测量杆多点测量的方法,在每个检测区域内选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测量,取平均值作为该层混凝土的厚度。如果发现某点的厚度超出允许偏差范围(一般允许偏差为±5mm),应及时记录并进行标记。
偏差处理:对于厚度偏差较小的部位,可以在下一层混凝土浇筑时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如果某一层混凝土局部厚度偏厚,在下一层浇筑时相应减少该部位的混凝土浇筑量;如果厚度偏薄,则增加浇筑量。对于厚度偏差较大的部位,应采取局部处理措施,如将偏厚部位的混凝土剔除一部分,或者对偏薄部位进行补浇,并重新振捣和抹面,确保每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